

4月27日,记者在决赛中场休息时,采访了比赛现场的专家与评委,以下是他们就此次比赛发表的评论和感受:
王海啸(江苏省高校外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南京大学大学外语部主任)
口语比赛举办了十几届,师生参赛水平和大赛组织水平呈现逐年提高的趋势,这与和谐开放的外部环境密切相关。选手掌握第一手语言资料的渠道更为丰富,因此语言也更为地道。
此次比赛从某种程度上显现了英语教学的目标从重视语言知识到重视语言技能的转向与调整。参赛学生在舞台上强调互动交流能力,舞台上的自信体现了综合素质的进步。很高兴看到选手的进步,也感谢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学院的大力支持,非常佩服你们这个团队的工作应变能力和组织能力。
朱宏清(江苏省高校外语教学研究会秘书长、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
学生准备比赛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学习,一种提高,获奖并非是最终的目。希望选手们端正心态,不要过于看重比赛的结果,把比赛当作一次自我展示、自我学习的机会。
学生就是教师的一面镜子,学生英语能力提高的空间还很大,在今后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为了筹备比赛而展开技能培训,更应该把英语口语技能的训练糅合到日常教学中。在国际文化相互激荡深度交融的背景下,教师对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任重道远。
周俊华(高等教育出版社外语和国际汉语出版事业部副经理)
从此次口语比赛选手的表现水准来看,英语专业组与非英语专业组没有明显差别。说明公共外语教学水平有提升趋势,尤其听说能力在不断强化。此外,学生目前学习外语的途径更为宽广,出版社积极参与也使得学生接触到书籍资料更为丰富。
陈美华(东南大学外语学院院长)
参赛学生总的语言表达能力及非语言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肢体语言等)都表现得很好。但学生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需要更多这样的舞台和机会。
肖飞 (南京林业大学外语学院院长)
决赛的现场辩论环节对于学生的英语水平要求很高,十分精彩。建议今后教师在开展英语教学时可以依据学生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切实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陈莉萍 (南京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教授)
感谢承办方细致周到的安排,让这样一场大规模的比赛有条不紊的进行。希望以后口语大赛决赛也可以把英语专业组与非专业组分开,方便评委评分。
蔡斌 (河海大学外语学院院长)
今年参与比赛的选手综合水平较往年有了显著的提高。希望今后高职高专院校在英语语言教学过程中,既要抓住语音语调基本功训练又要注重语言组织能力的培养,在比赛过程中,选手还应该注意一些细节,例如:礼貌敬语、肢体动作等。
洪庆福(常熟理工学院外语学院院长)
承办方组织得很好,师生参与度很高。
学生在演讲过程中交流意识不够强,语言的使用性需加强。此外,学生演讲中应注意眼神与肢体语言的交流,综合的知识面也应该继续提高。
薛荣(常州大学外语学院院长)
现在英语口语大赛是由江苏省教育厅主办,参与面广,选手以及指导教师重视度高。口语大赛对于推动学生英语水平,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韩旭(三江学院外语学院副院长)
学生普遍很有潜力,但也有老师在辅导过程中对比赛流程生疏,没有step by step来进行重点辅导,导致有些学生未能通过初赛,失去晋级机会。今后师生应加强比赛培训、多多参与此类比赛。
赵颖(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文理学院教授)
此次比赛也暴露出部分学生英语基本功的差距,希望同学们今后可以重视语音语调、基础表达等基本功练习,取得更加出色的成绩。
Arthur Wyss(美籍专家)
今年的大赛比去年办得好,选手的水平比较高,题目理解透彻,对答交流流畅,表现大方自信,某些选手发音纯正,有地道的本土英语口音,堪比国外交流生水准。 (韩勤 朱彦妮)